时间:2023/12/14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北京哪个医院可彻底治愈白癜风 https://m.39.net/pf/a_4617807.html
中国书法史的经典瞬间。公元年,王羲之和友人谢安、孙绰等人,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畅谈古今、饮酒赋诗。诗会结束,王羲之把这些诗赋整理到一起,写了一篇序,说了说这场诗会的缘由,还有自己的内心感慨。这篇序文就是《兰亭集序》。《兰亭集序》文笔绝佳,“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”,八个字尽显当时的好天气、众人的好心情。文章是上等文章,书法更是绝顶书法,《兰亭集序》号称天下第一行书,古往今来为其倾倒的有米芾这样的书法大家,还有李世民这样的皇家帝王。书圣王羲之,拿手的并不只有行书,还有《黄庭经》《乐毅论》《曹娥碑》这样的楷书作品,《姨母帖》这样的行楷作品,《十七帖》《初月帖》这样的行草书或草书作品。这些作品客观上最为出名的还是《兰亭集序》,那有个问题要问了——既然《兰亭集序》最出名,是不是说明《兰亭集序》书法水平最高呢?是不是说王羲之的行书就比楷书和草书好呢?其实不能这样说。我们可以把王羲之行书作品《兰亭集序》和草书作品《初月帖》,放在一起对比看看,都非常好。《兰亭集序》,曼妙俊爽,书法爱好者看这样的作品,可以想象王羲之的笔尖轻灵到什么地步,进而体会手掌、手指和手腕间的微妙配合。《初月帖》,打眼一看里面的字比《兰亭集序》厚实许多,特别是转弯的地方,方中寓圆,三维效果都出来了。《兰亭集序》显出笔尖的轻盈,而《初月帖》强调笔毫中段的力度。就笔法来说,《初月帖》是不输《兰亭集序》的。那为什么《初月帖》不如《兰亭集序》那么有名呢?虽说《兰亭集序》的真迹去向现在还是一个迷,然而历史上这幅作品有无数的摹本、拓本,欣赏过的人不计其数。相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《兰亭集序》,不惜将它陪葬,类似的传说也给《兰亭集序》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。盛名在外,争着瞻仰和学习《兰亭集序》的后世书法家不计其数,影响自然越来越大。《初月帖》呢,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和《兰亭集序》不可同日而语,它流传的面太小了。唐宋元明清以来,《初月帖》的收藏轨迹一目了然,有幸欣赏过它的人,比《兰亭集序》那是少之又少。结果呢,《初月帖》中的草书笔法,后世几乎没人学,只在王宠和八大山人的作品里能看到一点点。总结来说,《初月帖》的书法水准不输《兰亭集序》,两者的知名度差这么多,后世因缘际会的流传占了很重要的原因。王羲之和友人在会稽兰亭的诗会,毫无疑问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经典瞬间。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,历史上有不少书法家五大书体皆精通,也有书法家尝试打破书体间的局限,创出自己的风格,比如郑板桥。打破书体间的界限,同时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书体风格,这叫“破体”。在五大书体没有完全成熟之前,“破体”比较常见,比如《马王堆帛书》,在篆书和隶书之间;魏晋时期《好大王碑》,在隶书和楷书之间。还有颜真卿的《裴将军诗》,打破了楷书和草书的界限。在破体领域,郑板桥更上一层楼,别人一般沟通两种书体,他却横跨四种书体,隶书、楷书、行书和草书。由于隶书又称为“八分”,郑板桥称自己的书体为“六分半书”。具体来说,“六分半书”以隶书为体势,看上去古朴的意味很浓,偶尔出现的行书或草书,又点缀了不少灵动的气息。在每个字上,郑板桥都显得颇为用力,整张作品也显得用力经营,他仿佛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,下笔之前,就想好了朝着那个目标去勾画。郑板桥的书法经常被说成是“乱石铺街”,乱石铺成的街道,可以缭乱,但不代表不好看。来源:景泰县图书馆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5845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